知识点为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提供在线作文素材及各学科问题解答等学习知识。

可妈妈,那个温暖的妈妈已经不见了……

时间:2023-02-27 10:30:26 来源:投稿 栏目:手抄报

 某一天,记得是夏天的一个午后,一颗鹅卵石不小心滑落进河床里,身上脱落了一粒沙。
那粒沙子于是静静的留在了河床的左岸水底,静静的看着他的母体,是的,那是他的母亲,一颗静
静的鹅卵石,在一万年的河床上,就在他的附近,没有呵护,没有伸出她的手臂,哪怕是多看他一眼。
他知道,自己的母亲从河岸上掉落水底,已经失去了太阳的温度,冰冷着,匍匐在冰冷的水底,可
他能够感觉到她的温暖,一点点慈爱的微笑,哪怕,就那么一点点。
他静静的看着自己的母亲,那一张多么熟悉的脸,慈祥,温暖。
就这样,他们静静的留在了万年的河床上,彼此张望着对方。
母亲有时会轻轻的笑,因为她知道她的孩子就在她的附近,虽然,她已经失去了温度,眼睛已经看
不了多远,但她知道,那个孩子再怎么调皮,都不会走得太远,不会在汹涌的暗流里随波流去……是
的,母亲是这样想的。
某一天,天空下着了雨,是暴雨,山洪爆发,冲垮了河堤。
洪流于是挟带着山石与岩浆,奔腾入河,搅乱了原本的安宁。
河床上于是暗流汹涌。
沙在本来宁静的河底世界里,安静的生活,可以唱歌,可以与游过的小鱼聊天,也可以和飘摇的水
草结伴,他可以很快乐着,因为,母亲,——那块失去了温度,那块诞生了他的.鹅卵石,一颗美丽的
曾经在阳光下洁白如玉反射阳光的鹅卵石,静静的就在他身边,让他觉得温暖。
汹涌的暗流来了,挟裹着山石,冲进了这河床之地!
母亲,那粒沙的母亲,那块失去了太阳温度的鹅卵石,她在暗流的涌动中,回旋着笨重的身体,努
力的迎着汹涌而来的山石暗流,她没有手,也没有强有力的肩膊,她只能挺起她已经干瘦脆弱的胸膛来
迎挡这突如其来的汹涌潮流,转过头来,对那粒沙说,孩子,别怕,还有妈妈!
是的,那块已经失去了太阳温度的年老的鹅卵石坚韧的为她的孩子抵挡着涌潮与流沙!
力气在一点点流失,那块年老的鹅卵石拼着最后的力气!
可是汹涌的潮流,这次太猛烈了,一万年里从来没有过的。
鹅卵石看着自己的孩子,这个最小最调皮的孩子,慈爱的说,“孩子,凶恶的潮流以后还会有,不
管怎样,你都得去面对,妈妈老了,或许,你得一个人走以后的路了。”
暗流依然汹涌着,恶浪翻滚。
鹅卵石将要耗尽了最后的一点力气。
她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从自己身上脱落出来的沙,沙哑着声音,“孩子,我如果不在了,你得好好的
活下去,就算天大的困难,你得扛着,因为,你已经长大了,是妈妈最乖最乖的孩子!”
暗流来得更加猛烈,挟带万钧之力!
奔涌的潮流挟带着轰轰的雷霆之声,一泻而下,挟裹着陪伴了那粒沙一万年的鹅卵石奔流而去。
那粒微尘一样的沙看着这个相隔咫尺一万年的母亲,这个给自己的温暖的母亲消失在昏暗汹涌的时
空潮流中,他来不及喊一声,“妈妈!”
他喊叫出那声“妈妈!”的时候,妈妈,自己的妈妈,那个没有温度却有温暖的妈妈已经消失在这个
生存过的长河。
“妈妈……”他拼尽了全部的力气,大声的喊,“妈妈……”撕心裂肺,在狂潮汹涌的河流中回荡,经久
不息!
可妈妈,那个温暖的妈妈已经不见了……
于是,那粒微尘一样的沙,泪流满面!
篇2: 我有一颗石头
我有一颗石头
我有一块石头,名为“万言玉”。
还在很小的时候,有了第一句座右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什么用这句?因为简单。那时候
傻傻的,很天真。
之后就有了两句诗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你
说那时候我真的懂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吗?不懂,就只是单纯的觉得帅气。少年时期就要有属于少年骄傲
的话语。
再然后,这句话从严格好处上来讲不算是一句话,就应是两个蛮有意思的概念,叫做“马斯洛需求
理论”和“恩格尔系数”,在思考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之后,发现这两个概念在现状中变化了。“马斯洛需
求理论”的第一层是温饱阶段,温饱阶段第一层是生理需要,在超多阅读和理解了这一阶段之后,我读
懂了什么是“恩格尔系数”——食品总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这句话
在上个世纪或者说在几年前都是一个权威的、准确衡量的指标,但是此刻基本没什么了用了,甚至被大
多数人质疑。只因为环境变了,此刻大多数的人更加侧重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二阶段甚至是第三阶
段,就是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换言之在此刻,“恩格尔系数”已经不算是国内衡量富裕程度
的重要参数了。
在思考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之后,引导出了后面两句十分重要的话。第一句是康德的:“世界上有
两件东西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天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
当时要我说我对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吗?事实上并没有,但是我在很多地方都会引用这句话,因为
这句话太棒了。在我引用无数次康德的这些话语之后,最后有一记重锤狠狠地砸进了我的心里。
“我不明白你在讲什么,你的思考和你的洞见并不能够支撑你所表达观点和资料的高度。”嘿,这是
什么,是现实用狠狠的一巴掌把我那虚浮的、浮夸的、幻想的空中阁楼打回了现状。真的疼阿!
慢慢地回归理性的思考,有一个考上北大的女孩发表了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引发了无数的.
抨击和嘲讽,过度解读,贫穷有什么好感谢的?这句话背后真正的意思是“她哪里在感谢贫穷,这分明
是在回击命运里的不公。”
而我也不得不做出了更多的思考:
“什么是勇气,就是在现状下不得不做的选取……”
“所有的选取,都是歧视……”
“你值不值钱,看你的原则值不值钱……”
“你觉得这是消耗品还是耐用品……”
“你要脱离大众做不一样的烟火,结果发现满地鞭炮都比你使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对了的人。那,抓什么机会?怎样抓?抓住之
后怎样办……”
一颗灰色的石头躺在路边,花开花谢,草长草枯,一年又一年,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在雨水
的冲刷下,原本平滑的身体上出现了不少细小的凹陷,在寒风的侵蚀下,原本有着足球大小的身体如今
只有其一半大小。对于自己日渐衰老这一事实,心中不免顿觉悲凉。但他没有选择倾诉,没有选择呐
喊,而是选择了沉默。
闭上双眼,缄口不言,是沉默者对外界展现的一种态度,也是沉默者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权利。石头
无畏生死,无畏生来与离去,若说它对生死来去并无概念的话,那他就不会选择沉默。之所以无畏,因
为坚硬。
坚硬,是它的一种决心。就像剥掉玉米叶后玉米粒就完全暴露在空气,完全暴露在阳光与世界之
中。对其赋予灰这一色彩之后,硬中就有了一种柔软感,如同橡胶般。当然,在某种普遍意义上来说,
石头要比橡胶坚硬得多。
石头的命运是充满悲剧的,不会像动物一样能够自由移动,能够自由活动,在日日夜夜的风吹日晒
中都不会离开自己的位置。目视眼前的湖,遥望从身旁穿梭而过的火车,即便花开花谢,草长草枯,它
也坚信它们还会再生,再长,再起。这是它多年来累积起来的经验。
以前不曾觉得它们的重要,如今经验在此处散发着光芒,无限而耀眼。它知道这是一种引诱,光芒
的背后总会隐藏着一些危险性的非自身能力所能控制的东西,就像要想抓住麻雀,先要在地上布好罗网
后撒上稻谷后,只要耐心等待麻雀落网即可。而石头所能做的,只有不接受那个引诱。而越是不接受,
越是抗拒,背后的东西就越是引诱,继而开始转换方式,甚至不惜现身。经验开始散发着一股腐臭味。
危险正在逐渐靠近,距离自己越来越近,石头后脑勺开始发凉。这种感觉它无论如何也无法忘记。
每到夏天,不远处的地里便杂草丛生。几个月前,乱蓬蓬的充满自由幻想的绿草在那无所顾虑地生
长,当满地都是自己地盘时,当他们正为自己的成功欢欣雀跃时,头戴草帽,手持锄头的农夫现身于地
里。那时当即,地里间所有的草感到了绝望,包括石头自己。当然祸并未及身。只是到了第二天,地里
的草都七倒八歪的,地间没有了他们的光荣与呼声。石头是那么的喜欢他们,一身绿衣,在它眼里仿佛
仙女下凡一般美丽。那一刻,石头对生离死别彻底的麻木了,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没有为什
么,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身旁火车隆隆的声音过后,一切又恢复得极其平静,平静得仿佛从透明杯中窥视清水一样。几个月
对石头来说,如同昙花一现。沧桑的`石头不再年轻,看破了多少世故,只是记忆对前几个月的事却意
外分明。这另它十分奇怪,自己的记忆早就应该消失在了某处才对。
石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自我训练记忆,但效果并不佳,起始目的是为了加强记忆能力,开始无
论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抑或瞬时记忆,它都有给自己有意地训练,但它忽略了无意对记忆的影响,
所以终以失败告终。
但它并没有放弃。五十年前它再次重新训练记忆,尽管对有意与无意两点进行共用,但还是失败
了。这时石头明白了一个道理,无法移动的自身对眼前的一切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与局限性,并严重限制
了自身本能的发展。可是为何此刻记忆却如此分明能记得几个月前的事呢,这是它从未有过的事。
石头知道,它已经中了圈套,隐藏在耀眼光芒背后的圈套。面对这种大胆的引诱,而自己毫无顾虑
地钻了进去。身旁的枯草,凌冽的寒风,锈迹斑斑的铁轨,在一声突然的“嘣”的一声中,尽皆消失。
结了冰的湖面破了一个半足球大的窟窿,岸边站立着一个表情愤怒的男人。石头隐约听到了他的呐
喊声,但内容他听不清。
湖底水寒彻骨,如同有人抡起铁锤向他砸来一般。深褐色的泥沼中,陷满了碎瓶、废塑料袋、和正
在腐烂的树枝,任凭岁月腐蚀,在有限的空间内哀叹而无法自拔。小鱼竞相游过,在石头落下之时,皆
惊慌而四散奔逃。湖水的波纹向四周荡去,层层叠叠,就像排列有序的鱼鳞。当然从湖面是看不出任何
的波纹,石头的悲鸣无法传递到湖面上,最终也只是消逝在湖中,而知晓它的悲鸣唯有惊慌的小鱼,唯
有腐烂的树枝、破碎瓶罐与废塑料袋。
湖底没有陆上的万紫千红,也没有陆上的银装素裹,它感到了一股彻头彻尾的孤独,这种孤独几近
是它发狂。泥沼紧紧裹住它,软乎乎的泥沼,散发着一股鱼腥臭味,它感到自己正在逐渐失去“硬”这一
特性,身体软得如同棉花般。身体一大半陷入了泥沼中,窒息感愈发强烈,而它越是需求呼吸,越是感
到窒息。原本对生死,自以为看破生死的自己,不知为何此刻却对生是如此的渴求。
这是它有史以来第一次对生是如此的渴求。它不再选择沉默,沉默再次失去了特有了色彩,求生本
能迫使它在心里不停呼唤求救,希望有谁能将自己从湖中捞起。当然谁也听不见,湖水与湖面的冰将自
己与外界隔开了!
抬头仰望被自己身体砸出的冰窟窿,上面一片灰白,光从冰上映射下来,映在它已奄奄一息的脆弱
的生命上。呼吸不再急促,渐渐愈发虚弱,悲哀弥漫了它整个身心。
多少年后,自己又会变成什么样呢?石头想到。它不知道,或许会成为泥沼的一部分存活,但那时
的自己不再是自己了,无论形态还是感情都将得到完全的改变。在泥沼中渐渐腐蚀,像烂去的菜叶,最
后身上沾满恶臭。
当然也有可能成为大石头的一部分而存在,但却无法再保持自己特有,自己应有的思维。它想起了
铁路下空洞里的一颗小石子。空洞上面有一细小的裂缝,每当下雨,裂缝里就会渗出水滴,水滴正好滴
在小石子上。在风吹日晒,水滴四溅的日子里,小石子伤痕累累,最终身体四分五裂成了数个更小的石
子。以前作为旁观者对于那一幕无动于衷的他,此刻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怜悯。可这不正也是怜悯自己
吗?有生有死,有始有终,这个世界的绝对规律,无论如何也打破不了。
雪花从天空中缓缓地飘了下来,飘在湖冰上,飘在湖冰窟下的湖水上,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
痕迹。石头眼前出现了山下大岩石。“白雪纷扬,扬覆三层身被,寒风劲舞,舞过万卷哀悲。”石头心中
发出了最后一声悲鸣。

声明

1.《可妈妈,那个温暖的妈妈已经不见了……》本文来源网友投稿,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2.如您对本文章内容或者版权归属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