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移动的环境下,面对无处不在甚至极其惨烈的生存,很多时候,当压力如乌云般袭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逃避,渴望隐居,让身心得以休息。然而最后我们又舍不得城市的美好,只能退而求其次,隐居在城市里。
虽然我们家门前屋后都是人,但和我们关系不大。即使同层的邻居偶尔在电梯或楼道相遇点头,也不会在意,不会在意,也不需要在意,隐居山林,与鸟兽为邻。心情好的时候,我也渴望有人来拜访我,或者我也可以随便逛逛别的房子。比如小时候,父母的邻居闲来无事四处闲逛,路过一个门都不敲门。只要天不黑,门大开着,我就直接进去了。可能我看到我的主人在吃饭,桌子上有食物。如果我看到了,我就抓一个塞进嘴里,边嚼边评论女主人的厨艺或者其他杂事。
我属于那种“宅”的。从小就喜欢安静不爱交际。如果不考虑谋生的因素,我更喜欢住在乡下,但是世事难料,自己也控制不住。毕竟隐居农村不是我这种普通人的福气。面对家庭,面对世俗,我更不愿意去城市。好在这些年来,我已经用当地的方法适应了城市的喧嚣,甚至渐渐觉得自己生活在城市里。除了假期享受“家”的时光,下班后总会找时间和空间躲起来。早上和晚上,我会开着两轮宝马,沿着城市或农村的林荫路,漫无目的地看着,想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自己已经从工作中抽身,从城市中隐退,回到了内心的后院。
其实城市的喧嚣只是因为人的浮躁。只要你心平气和,只要你不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远离利欲熏心,远离名利,城市没有那么喧嚣,你会渐渐发现,在闹市里打坐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甚至说自己不愿意说的话。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时刻压抑自己的小情绪,时刻想着:熬过去!我们需要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比如老板、客户、供应商、官员...会议、采访、接待访客...各种聚会和论坛,领导坐在里面,下属坐在两边,威严,威严,有气势。我总觉得殷琦很重,总是散发出各种商业计划和狩猎的气息。这个世界充满了勾心斗角,不是为了竞争。
同学,战友,还有小发...现在没有利益冲突,只有共同度过的时光,很容易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我们经常期待同学、战友或者小毛党的原因。然而,这类聚会的组织者往往会借机炫耀自己的现状。成功者霸气十足,失败者借机谋取私利。面对眼前的老同学老朋友,有独立人格的我们,可能会生出一系列的疑问:这个人现在跟我有什么关系?我真的想知道他升职的事吗?他赚的钱多了有必要在这里炫耀吗?以前我连一句话都没和他说过,甚至被他排挤。终于分开了,现在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搞什么鬼!我本希望通过聚会来打发无聊和空虚,但我将被人骑着玩。能不能不掀桌子,发誓再也不参加了?
熙熙攘攘的城市总是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抹杀我们的本性。我们曾经拥有的智慧和宁静,曾经梦想的简单和宁静,都在城市的水泥和汽车尾气的催化下烟消云散了。我在心里的隐居被一遍又一遍的计划着,一切似乎都在心里安排好了。在我小时候和少年生活过的地方,我盖了一间红砖青瓦、雕花木窗、绿竹帘的小房子。门一直开着,屋后开了一块农田。或种菜或种树,用清凉的溪水灌溉,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真诚,安全,健康赤裸裸,韭菜花开得纯白,或开得懵懂,黄瓜褪了干黄花,积了浓汁,等待羽翼丰满的一天,等待妙手的主人。房子前面有一条小溪,流过一滩乱石丛生的草地,绕着房子走。鱼虾自由恋爱,在水中嬉戏,不时吐出一串水泡。房子周围的竹林、桃树、李子树凌乱不堪,鸡鸭在树下悠闲地散步。
早上起床,穿着布衫和一双平底鞋,在鸟语花香的氛围中独自走在屋前屋后,在曲径上嗅着金银花的清香,摘着带着露珠的蔬果,陪伴着草木,与鸟兽同乐,与藏民同行,享受着轻松的放松;在大树下,放一个楠木方巾,一个坐垫,雨前泡一盏龙井,看报纸,听音乐,看厨房里冒出的炊烟...累了,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伴随着风中树叶的沙沙声,我甜甜地睡着了。如果心情来了,就拿家酿米酒,直到,我举起杯子,问明月,这是一个生动而爽朗的,你怎么能喝醉!这样的日子,靠近杂草,远离证书,靠近小溪,远离繁文缛节,放弃城市的烦恼,享受乡村的清新与美好。
退休下乡,没有迷茫,没有繁琐的工作。然而,在当今社会,哪里有天堂!甚至在我偏远的家乡,空气中充满了铜臭味,我的亲人都被这个世界污染了。一切都是为了钱,一切都是为了权力。所以现实就像一张网,让我和大多数都市人一样被困在里面,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胆量!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也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直到我来到加拿大。
然后,我发现天生的独立细胞瞬间苏醒,在不求人几乎什么都能做,而且独立自强到让自己刮目相看。
其实是环境的原因,因为我问不到人,也没有朋友。求人不如求己。
一个人带着女儿东奔西跑,上上下下的寻找,过了差不多半年,才定下来。
我很幸运地认识了几个中国朋友。圣诞节前第一次吃饭的时候,我讲了他们和平相处的经历。她们都感叹,娇娇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它把在座的所有加拿大女性都变成了女人。
主持人是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她最好客,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吃饭时,我们谈论了我们的圣诞节计划。我计划带我女儿去夏威夷度假。
话音一落,两个声音说可以负责我的机场中转。
我和这里的很多外国人一样,早在订机票的时候就订了全天候的机场停车,开车往返机场。所以他婉言谢绝了朋友的好意。
“下次不要再这样了!我知道你不想惹麻烦,但你知道我们就是喜欢被麻烦吗?”主持人直言不讳地抱怨道。
“我在早上7点的航班上。我必须在5: 30登记,4: 30离开。如果让你送,就不会有和我一样的时差了。如果是中午的航班,我就不客气了。”
“你不需要随时提起这件事。朋友是用来做什么的?朋友是用来互相亏欠的。因为我把你当朋友,所以我找你帮忙的时候不会犹豫。相反,你需要的时候,自然会找我办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在互债互宠的过程中越来越近的。我希望你能麻烦我,这样下次麻烦你的时候,我就能名正言顺了。否则,你永远不会问我。我怎么能问你?是这样吗?”
我认为这是世界的宝贵一课。简单朴素的道理,却蕴含着待人接物的大智慧。
难怪她身边有那么多朋友。我羡慕她为人处事的透明。
从此,我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去认识人,慷慨地索取,慷慨地回报,偿还我所欠的,保持友谊。
一位家长临时有事,找人在图书馆做志愿者。正好有时间,马上回复。之前我们只是碰巧在同一个家长群里点头之交,见面连话都没说几句。后来,有机会她主动帮我打了一次掩护。我欣然接受,你来我往成了朋友,互相掩护成了传统。
邻居不在的时候让我帮他浇花割草送垃圾桶。我欣然同意,回国后请他为我服务。有一天我不在家,监控摄像头通过手机提醒我,我家的院门被炸开了,摇摇晃晃的。还没来得及通知朋友帮我看一下,就看到邻居走进了画面,用工具帮我修好了松动的门栓,关上门走了。我又欠他一次。没关系。下次包饺子我会多煮一份给他。
女儿的玩伴度假回来给我们带了一罐锡兰红茶。春天来了,我会从中国给她带明朝以前的龙井茶。她妈妈种了大丰收的蓝莓,给了我一盆。我吃不下,做成了蓝莓酱,就给她寄了一瓶回去。下一次,她干脆让我去她家喝茶,吃蓝莓酱。
若干年后,我不再是那个只身在异乡的女人,现在那个女人还在,只是她在异乡,访友,互帮互助。
朋友是用来互相亏欠的。给我一个桃子,给我一个李子。